随着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养殖密度的不断加大,对池塘的投入也在不断地增加,水体的负载大都达到或超过饱和程度,进而使水体的理化条件不断恶化,水体的氨氮、亚硝态氮等有毒有害物质大量产生,致使养殖鱼类容易生病甚至中毒死亡,往往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一、亚硝酸盐的产生过程 亚硝酸盐是氮素在自然界循环过程中的产物之一。水体中含氮化合物存在的主要形式有:有机氮和氨态氮(NH3-N)。氨化作用即由氨化细菌或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态氮在硝化作用下转化为硝酸盐氮,这是一个耗氧、耗碱度的过程,亚硝态氮是其中不稳定的中间形式,对养殖生物具有很强的毒性。溶氧充足时,经硝化作用可转化为无毒的硝态氮,在缺氧条件下则经反硝化作用,又可能转化为毒性更强的氨氮。从氨态氮转化成硝态氮的过程分两步进行: ①2NH4++3O2→2NO2-+4H++2H2O+能量 ②2NO2-+O2→2NO3-+能量 反应①在反硝化杆菌的作用下进行,反应②在硝化杆菌的作用下进行,二者统称为硝化细菌,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低于20℃,氨氮的去除能力逐渐下降,低于15℃,硝化反应受到抑制,低于5℃硝化反应几乎停止。 二、亚硝酸盐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影响 有报道说,亚硝酸盐中毒后,血液的携带氧的能力减弱。也就是说,池水中的溶氧并不低,而只是血液的携氧能力降低后,养殖对象比较容易形成类似缺氧的症状。例如虾类,常在池底死亡,死亡后又无明显症状,即大家统称的“死底症”、“偷死症”、“冒底”。尤其在脱壳时,大批虾由于“缺氧”造成脱壳不遂而死亡。如果搬起料台后,或把虾起水或集中后,虾体很快就会变白而死亡。亚硝酸盐中毒的对虾外表症状有黑鳃、黄鳃、肝胰脏模糊不清晰,解剖后显微镜观察,鳃丝肿胀允水,甚至糜烂粘有污物,肠道充血发炎,肝胰脏空泡甚至糜烂。 鱼类亚硝酸中毒分为两种: 1、慢性中毒:症状不明显,一般肉眼很难看出,但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利生活。中毒较深的摄食量减少,活动力减弱,鱼体消瘦,体表无光泽,这为池溏的整体症状,只要细心观察,同样可以发现,见人回避反应缓慢。只要水体转好,该症状会逐步消失,但如果不及时调节水质,就会严重影响成活率,特别是在恶劣天气或病害侵入时,会造成极大损失。 2、急性中毒:一般发生在清晨,肉眼观察似缺氧浮头,且往往伴随缺氧症状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分,但仍然还是有区别的,缺氧浮头,鱼大多集群,有时甚至集聚得很紧,但硫化氢气体中毒就不同,鱼在整个池塘中不均匀分布,到处都是,即使注水解救,在短时间内也不会出现游向水口的情况,太阳出来后,症状也不会很快消失,甚至随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重,晴天中午都不会解除,有的一直按缺氧解救,只在下午有点缓解,第二天病情更重,连续几天都不能解除,甚至造成大批量死亡,其死亡率可达90%以上,损失十分严重。 三、预防及解救 亚硝酸盐是广泛存在于水体的一种物质,是水体氮循环的产物之一,要在水体中完全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只是在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其浓度,而其危害浓度是利用目前一般的水质分析盒不能检出,能检出的浓度对鱼类都会产生影响,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 1、彻底清淤、消毒,避免有机物的大量沉积。 2、投饵不能过量。 3、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体的微碱性状态。经常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 4、给池塘装上增氧曝气设备,保持高溶氧水平。 5、避免使用未发酵的有机肥,最好使用较好的水产专用肥。 6、经常使用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 解救方法:造成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故而应首先使用化学制剂及增氧剂(有条件的应加注新水及打开增氧机),每亩水面l米水深水质保护解毒剂用量为1500克,速效增氧剂用量为1000克。先用前者,化水稀释全池均匀泼洒;再用后者,直接撒于池中,条件许可,最好同时进行。症状消失后,应使用亚硝酸盐降解剂调节水质,并保证池塘的营养充足,因为此现象的发生水体肯定偏酸性,故可经常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
本文连接:http://www.shuizhijiance.com/newss-1937.html
|